父母最容易犯的7个原则性育儿错误

优智家, 2017/10/09 15:24

还记得上次你给孩子下最后通牒是什么时候吗?当时的情景也许是这样的,孩子拖拖拉拉不肯穿衣服,于是你气急败坏地说:“穿好衣服,否则就别出门了!”但孩子也不甘示弱,撅着嘴对你说“好啊,不出就不出!”让你气得直冒火。

在某些场合,父母尝试保持纪律会适得其反。当然,和孩子“唇枪舌剑”的交锋也没有必要。但有些时候,父母确实可以通过避免一些原则性错误,成功避开和孩子相处时的“雷区”。

错误1:用故事吓唬孩子

scared-kid-a99ac3.jpg

情景1:吉娜两岁的女儿每周一都要到保姆的家里去。有一天,女儿不愿意从车里出去。于是吉娜指着隔壁的房子,告诉她是一个会吃小孩的人开的托儿所,如果她不去保姆家,就把她送到这个人的家里,女儿被吓坏了,快速冲到保姆家门口。一周后,保姆告诉吉娜她的女儿一直在提这件事,而且她认为所有的托儿所都是由会吃小孩的人开的。

解决方法:对于父母来说,有时候编一些小谎吓一吓孩子能够应付很多事。但是用这种方法往往会适得其反,不利于教导孩子要诚实,甚至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

因此,如果以上情景发生了,父母可以告诉孩子:“我知道有时你不想去保姆家,有时我也不想去工作。”让孩子知道你明白他们的心情比吓唬他们更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错误2: 关键时候退缩

o-KIDS-PARENTS-TALKING-facebook-b4402e.jpg

情景2:小C带着女儿到小伙伴家里玩,每次她的小伙伴拿起一个玩具,女儿就会抢走。于是小C对女儿说:“把玩具还给她,否则我就拿走了。”说完小C就继续聊天了。女儿无动于衷,继续抢走小伙伴的玩具。

解决方法:没有父母愿意扮演“坏人”的角色。但是孩子犯了错,父母自然要有所表示。言语上的警告是不够的。只提醒,不行动,长久以往,你的话语就会失去威慑力。

在上面的情景中,当女儿再次夺走别人的玩具时,小C就应该拿走玩具,然后告诉孩子如果再抢走玩具,就没有玩具可以玩了。

错误3: 父母的立场不一致

Parent-coordination-2-0609b2.jpg

情景3: 波利和丈夫吉姆带着两个孩子外出吃饭,并告诉孩子如果他们表现得不好,就没有甜点吃了。但是令波利苦恼的是,在孩子耍性子时,丈夫吉姆一下就心软了。

解决方法:夫妻双方扮演“好人”的那个人会让扮演“坏人” 的那个人所做出的努力白费。父母在面对孩子时立场一致,不仅能让孩子表现得更好,还能避免有一个人始终扮演“坏人”的角色。

孩子不在家时,和爱人制定一系列规则,讨论你们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看法。即使你和你的爱人的惩罚方式不同,但只要你们的立场相同就可以了。

错误4: 经常“贿赂”孩子

Sweet-Potato-Recipes-For-Kids-a61f1d.jpg

情景4: 莉莉两岁的女儿总是不吃饭。有一次莉莉为了让她吃饭,承诺如果她能吃完她的午餐,就给她一根巧克力棒。女儿很乐意地接受了,但后来她又要求在晚餐时间再吃一根巧克力棒。现在,每当莉莉要她吃东西的时候,她都要巧克力或者棒棒糖,并且吃得很少。

解决方法:父母经常会用一些“糖衣炮弹”来诱惑孩子,让他们乖乖吃饭或者早点睡觉。但专家们认为,对孩子强调良好的行为的重要性是一种更好的方法。所以,尽量不要对孩子承诺“如果你今天好好地吃饭,我就给你买个玩具”,尝试和孩子说“我为你乖乖吃饭感到自豪”。

错误5: 打破自己定下的规矩

o-KIDS-MIMIC-PARENTS-facebook-c08401.jpg

情景5:当安妮两岁的儿子做一些他不该做的事,比如拿走妈妈的车钥匙时,安妮会习惯性地拍拍他的手,严厉地告诉他这是不对的。直到孩子的老师告诉安妮当别的孩子抢走儿子的玩具或者插队时,他也会拍打他们的手。

解决方法:孩子们不仅会模仿家长不好的行为,还会以此来顶嘴。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在纪律和规则前,不论是家长,还是孩子,一视同仁。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错误6: 大发脾气

o-PARENTS-KIDS-FIGHTING-facebook-b9c383.jpg

情景6: 塞娅说有一次和两岁的女儿发生了矛盾,因为那天过得很不顺利,于是控制不住自己,对着女儿大喊大叫。

解决方法:照顾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需要很大的耐心。心情很糟糕时允许自己独处一会儿,深吸一口气,数到十,然后在管教你的孩子时,你会更有效率。如果需要的话,你可以走到另一个房间里去,只要你的孩子安全地呆在他的婴儿床或房间里。

错误7: 不停地教育孩子

Parents_Screaming-59ba80.jpg

情景7: 帕特里克有一个两岁的女儿,他在教育女儿时很喜欢长篇大论,比如为什么一定要睡觉,因为第二天很忙碌,他们要去奶奶家。

解决方法:尽管和孩子说大道理有时候是行得通的,但很多时候孩子会感到厌烦。孩子毕竟不是大人,一番冗长的解释和指示在大部分情况下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比如,父母告诉孩子晚饭前不要吃饼干就足够了,不必解释为什么甜品会让人没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