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即一切

Matt Kuykendall, 2017/02/20 22:54
译/孟悦

 

艺术与孩子的终生发展到底有多大的相关度?是否需要将艺术课放在孩子学业的优先位置呢?

在孩子的学习生涯刚刚开始之时,似乎他们整天除了艺术之外并没有其它事情要做。我的家里挂满了两个孩子的美术作品,每个晚上都能听到他们在学校中学到的歌曲。歌曲里似乎包括了生活中最重要的几件事:分享、洗手、打扫、热爱家人。

然而从某个特定的时间点开始,学校教育的重心会发生一次巨大的转变。美术音乐课将被移出课堂,不再是课程体系的一部分。高中将艺术类课程定为选修课,与主修课有了明确的界线。这便向学生和家长传递了一种观念:艺术类课程只是空闲时间的娱乐,不值得占用严肃的学习时间。

那么,学习艺术的目的是什么呢?学习艺术有没有必要呢?如果有一天孩子放学回来告诉你,“爸妈,学校要取消音乐美术课了”,你会不会感到局促不安?

哈佛近期利用大数据调研了艺术对其它学科的影响,发现有关艺术的学术价值的文章、书籍、论文、会议纪要、技术汇报以及未发表的文章多达11,467篇。可见,对艺术实用价值的研究一直不曾停止。

然而,哈佛的数据显示,艺术教育和其它学科之间只有三项显著的因果联系。

首先,人们发现听音乐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短期内时空推理能力的提高。这也就是所谓的“莫扎特效应”——一个至今为止都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的概念。首先,IQ的上涨与时空推理能力有一定联系。第二,这种效应只是短期的。第三,并非只有古典音乐才能引发“莫扎特效应”,任何能激起人情绪波动的音乐都可以引发该效应。

哈佛调研还发现学习乐器与空间推理之间有因果联系。第三项联系则并不那么强烈,是戏剧与语言能力之间微妙的联系——参与戏剧演出的学生通常拥有更高超的语言技巧。

但是,这11467篇研究中,并没有显著的数据显示传统艺术(非音乐、非戏剧)和学业表现之间的联系。事实上,哈佛的研究恰好清晰地表明,艺术类课程与语文、数学、阅读、逻辑推理以及创造力都没有什么关系。

所以这些到底说明了什么?证明了艺术课程不配占用孩子们的时间吗?艺术课的老师们是不是都应该被开除,然后全部替换成数学和阅读老师呢?如果艺术课程没有学业价值,那又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

我认为,我们的问题在于功利地评估所有的事情。也许机智的读者们已经发现了,大量关于艺术及其认知影响的研究都是在费尽心思将艺术与其它学科之间建立起关联。正如英国著名的艺术评论家约翰·拉斯金所说:“记住,最美丽的事物在世界上是最没用的,譬如孔雀和百合花。”我们应该放弃使用功利标准来评估艺术的价值,换句话说,我们应该改变我们对艺术的衡量维度。

艺术本身可能缺乏学术实用价值,但是它并不缺乏情感和精神上的功能。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在其著作《艺术即经验》中写道:“只有当人不再为过去而烦恼、不再为将来而忧虑之时,才能与环境融为一体,才能完整地活着。”

是的,美学唤醒了我们。美学(aesthetic)这个词起源于希腊文θɛtɪk,其原意便是唤醒人的知觉。因此,“美学唤醒论”便显得尤其深刻而有益。用这种视角来审视艺术,我们将改变用结果来评估价值的观念,我们将不再用一些次要方面来评估艺术是否有用,也不会认为艺术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因为艺术的存在就是目的本身。

当我问我七岁的女儿为什么她喜欢上艺术课的时候,她说:“艺术让我平静。完成作品的时候你会有一种成就感。你可以在艺术中塑造一切形象,艺术本身就是一切。”

画画不会让你的孩子更聪明,画画对SAT成绩没有任何帮助,也不会让孩子的阅读能力有所提升。但是画画可以唤醒一个人的灵魂。它会带领孩子去感受生活的全部。从这个维度来看,艺术即一切。

 
Matt Kuykendall在上海美国学校(Shanghai American School)浦西园教授神经科学、人类行为学以及其它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