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留学生应该享受超国民待遇吗?山东大学学伴制度引争议

Kate, 2019/07/24 17:42

 

 
 
 
 
 
 
 
 
 
山东大学
 
 
 
 

 

近期,山东大学给外国留学生一人配三名异性“学伴”的新闻引发诸多争议。尽管山东大学已就该项目致歉,并在官微上表示由于审核把关不严,导致在报名表中出现“结交外国异性友人”等不当选项,并表示将对“学伴”项目进行重新评估,但由此事件衍生的外国留学生是否应享受超国民待遇的讨论仍在继续。

 

01-c8f0dc.jpg

 
 

 

有人认为这是国内大学加强开放交流的一种方式,但更多人表示这是给外国留学生的超国民待遇,有损大国自信。

留德学者杨佩昌先生从德国大学的做法切入,为思考这个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在杨先生看来,对外国留学生的超国民待遇包括三种:

 

一、享受本国学生没有普遍享受的津贴;
二、专门为外国留学生制定“学伴制度”;
三、外国留学生犯法或犯罪,受到的处罚远远请轻于本国国民。
 

 

超国民待遇是他所深恶痛绝和明确反对的,因为这会造成新的不公,尤其对本国学生不公平。同样,杨先生也反对给予外国企业超国民待遇。

 

02-ca16df.jpg

那么德国大学会给予留学生超国民待遇吗?

不会!

 

德国以免费教育闻名于世,也是世界上教育开放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外国留学生占高校学生总数10%左右,但是德国从不给留学生发特殊津贴,而是通过直接补贴大学,来鼓励大学招收更多留学生。

政府鼓励大学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基本出发点也是通过更多的交流促进学术进步。

吸引外国学生来德国留学的原因,不是金钱的收买,也不是超国民待遇,而是高质量的教学水平。

这就是德国展现给世界自信的一面:如果你足够优秀,来德国吧,但是别指望得到特殊待遇。

不像国内一些大学专门为留学生开辟留学生公寓,或是让本国学生将更好的宿舍让给外国留学生,德国不会为外国留学生提供高级宿舍,更不可能提供留学生公寓。

甚至在申请学生宿舍方面也与德国学生一视同仁。

如果宿舍申满了,抱歉,请在外租房。

在饮食方面,外国留学生也和本国学生一起吃食堂,学校并没有专门为他们建一个高级食堂。

在某些方面,外国留学生比本国学生享受的福利还更少。

尽管德国的奖学金名目繁多,有洪堡奖学金、DAAD奖学金、富布莱特奖学金、总理奖学金、巴登州政府奖学金等,还有如宝马奖学金、奔驰奖学金等企业奖学金,但由于这些奖学金主要提供给研究阶段的学生,本科生获得奖学金的机会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另一方面,外国学生却没有享受德国学生特有的Bafoeg贷款,大学生每月最多可获得670欧元的助学金。

而且德国的免学费政策很可能也快结束了,巴符州就率先对非欧盟的外国留学生征收每学期1500欧元的学费。

虽然说大学并未对外国留学生有特别优待,但德国老师还是会给予外国留学生适当的照顾,在他们学习德语阶段,提议德语好的学生与差生结为“Partner”,也可以称作是“学伴”。

 

但学伴并非一项学校的制度,纯粹出于自愿,更没有什么“学伴”补贴。

 

05-d1df96.jpg

那么为什么同样是“学伴”,到了中国就变味了呢?这与两国的体制造成的理念有关。

德国大学定位就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学校的唯一任务就是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增强本校的吸引力,而不需要靠留学生来包装成国际性的高等学府。

校长和学院院长都是教授之间选出来的,并没有来自政府方面的压力。学校依靠教授治校,学生为本,造就了德国大学的底气和自信。

 

03-cd7592.jpg

 

与德国不同,中国大学校长的“官帽”都是教育部给的,政府一纸“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或“世界一流学科”的文件,就会让各大学忙的焦头烂额。

政府对大学构成了很大压力,制定的大学招收外国留学生比例必须达到多少的指标也让各大学奇招百出,甚至想出将“学伴”制度化的项目,本末倒置,不把精力放在提升教学质量上,而是以各种超国民待遇,吸引更多留学生,包装成国际一流名校。

关于外国留学生是否应该享受超国民待遇这个问题,根本上还是要回到教育的本质上来讨论。

 

大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人才。最好的教育是不仅是教给学生世界一流的学术知识,更是教会他们如何平等地对待他人。

 

如果学校给外国留学生超国民待遇,无疑在对本国学生释放一个信号:外国学生比中国学生优越,理应享受特殊优待。

这是自己把自己放在了一个低的位置上去仰望别国。

等这些学生未来进入职场,甚至在之后与外国人相处时,都会习惯于把他们视作高人一等,而把自己摆在二等公民的位置上。

这绝不是我们想看到的。既然外国的名校也不对留学生特别优待,我们的大学又有何必要刻意示好呢?

 

外交部发言人耿爽表示

外国留学生也是外国公民,他们在中国应当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同时他们的各项权利和自由也会依法得到保障。

 

虽然没有直接回应“学伴”事件,但字里行间也透露出对待外国留学生应一视同仁的态度。

 

04-6638b0.jpg

我们不反对学校给予外国留学生适当的帮助,让他们更快地适应和融入在中国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但应基于自愿和学生之间自发的行为,而不应上升到学校层面,成为一种制度。

如果因“学伴”而引发其他不必要的纠纷,是由外国留学生承担责任,还是学校承担责任呢?

让我们的大学重拾自信吧。中国的高校教育也有很多值得他国借鉴之处,完全可以以教育实力吸引留学生,而不必通过提供特殊待遇来招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