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读小学了,别只顾着学业,全面培养还需要这16件事

ListingsP, 2019/07/01 09:33

小学,孩子成长中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6-12岁光阴如梭,一眨眼其实就会过去。很多家长忙忙碌碌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除此之外,对于孩子的全面培养,似乎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哪些方面需要家长们特别留意的呢?

一、有一个可以被接纳的环境

就心理需求角度而言,满足安全感和归属感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需求。有一个被接纳的环境,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受到欢迎、被人接纳和认可,能增加他们的安全感与归属感。

相对而言,孩子最需要的是家庭环境的接纳,其次,才是学校、社会方面的接纳。

二、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非学校性质”的群体

为什么是“非学校性质”群体?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学校的评价标准是从“学习”、“学生”这些角度出发。

“非学校性质”群体的评价标准和学校是有区别的。假设一个孩子的成绩并不出色,但他喜爱运动,与小伙伴的团队合作能力非常强,那孩子在这个群体里会得到认可。

拥有属于自己的“非学校性质”群体,可以避免让孩子在单一评价环境里长大。孩子也可借此知道自己的长处及与众不同的特点。

1-657583.jpg

三、有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秘密越来越多,因为他们很清楚父母的期待值,因而很多话不愿意说给父母听。

这时候就需要有一个让孩子可以畅所欲言的环境,让他们有机会说说心里话,评论那些爸爸妈妈认为不好的地方。可以帮助孩子完成独立思考,提升沟通和表达能力。由于孩子们很在意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形象,让他们畅所欲言,此类环境可能不在父母与孩子之间展开。

四、有自己的精神导师

孩子在6-12岁的这个年龄阶段,特别是10岁以后,需要一个精神上的引领者。

这位精神导师应该能够陪伴孩子长大,和孩子一起探讨未来,探究自己想要什么,为什么?该如何做?并给予孩子建议或提示。

这位精神导师可以是父母,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家庭里的一个成员,也可以是专业人士。

3-244f71.jpg

五、有表达自己思想的习惯

父母应帮助孩子慢慢建立起表达自己思想的习惯。当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要耐心的解释。孩子想做什么的时候,也问一下“为什么”,这样家长们就会知道孩子做某一种决定的原因,还可以一起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更好方法。

六、不断探索自己、了解自己

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喜欢什么?这些问题,我们一生都在探寻。

幸福感强的人,敢于追求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而不是生活在他人的期望中。现在社会中大部分人想要的,通常是这个社会想要我们去要的,而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会让自己很迷茫,特别是青春期之后的孩子,会在这样的思想状态中迷失,出现各种行为问题。

4-550c8b.jpg

七、知识增长,可以读“厚厚”的一本书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练习阅读,到了五、六年级的时候,需要有这样一种经历 –自己有能力阅读一本“厚”书,这标志着:

(一)孩子的阅读能力较强,完成一本书不再困难;

(二)大脑发育较成熟,今后可以更有效地学习;

(三)能够静下心长时间地阅读,对今后专心学习也有帮助。

八、能够制定目标,实施并完成目标

孩子9岁开始需要有这个经历,自己制定目标或计划,并且去实现它。

对孩子来说,最大的价值是制定目标的时候学习能力得到提高。鼓励他们制定各种方法,激发自我实现的动力。完成目标有个过程,在此过程中,父母可以观察孩子的状态,在挫折面前能否坚持,家长可以通过及时有效的建议,帮助他成长。

5-6e2393.jpg

九、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经历

人与大自然息息相关,有着最亲密的关系,然而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与大自然接触甚至变成了一种奢望。

人,虽然是高级动物,亲近大自然会让人在某种程度上回归本性,让孩子们感知万物生长,息息相关的本源。其次,这种经历,也可以培养孩子们对种植物的责任心,让孩子了解,人类应该对大自然负起责任。

十、至少喜欢一项体育活动,并且能够持之以恒

体育如同艺术,是人类发自内心的情感宣泄。体育使父母和孩子有了更多的话题,增进亲子沟通。可以说,体育就是快乐的源泉,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体育活动有两层含义:

(一)孩子有喜欢看的体育节目

如果你在电视上观看体育比赛,不必为此花费,而且能保持心情愉悦。无论是奥运会、亚运会、锦标赛,甚至其他各项赛事……在观看比赛的时候,都会让你热血沸腾,体会到精神上的愉悦,对生活更加有期盼。不过这方面的爱好习惯,一般在小时候就应该养成,而养成这种习惯,家庭的耳濡目染必不可少。

(二)孩子有愿意坚持的体育项目

可以说,“坚持”是体育精神的内涵所在。而一种坚持下来的体育项目,更是一种社交活动。通过体育,你可以结识到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大家可以一起玩耍,也因此扩展孩子的社交面。因此,想要孩子对某一项体育活动产生喜欢并持之以恒,最好在小学时就开始养成。

9-297b9a.jpg

十一、有定期参与的活动

有定期参与的活动,会帮助每个家庭建立自己的文化。

对于孩子来说,每年定期参与一些的活动,就会变成整个家庭的文化,例如旅行、活动、比赛……这对于家庭来说特别重要。

为什么在小学阶段这么重要?因为孩子过完小学的6年就到了青春期。研究发现,孩子小的时候定期参与一些非学习类的活动,步入青春期后就会少些迷茫。社交面广的孩子心理方面可能会更成熟。

因此,有定期参与的活动,会成为家庭的文化,孩子也会知道生活中不仅仅只有学习。

十二、有自己的收藏爱好

不管是收藏火柴皮、邮票、游戏卡、商标、芭比娃娃……收藏,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爱好,建构自己的世界。

通过收藏,孩子建立了自我认知,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不断收集的过程中,孩子也会树立一定的目标意识。

当把自己的收藏展示给别人看的时候,孩子就会有成就感。

收藏还可以寻找生活中的乐趣,创造新鲜的话题,这些是孩子在6-12岁时需要有的。它能教给孩子、渗透给孩子该如何生活。

7-5a0642.jpg

十三、动手制作的经历

让孩子动手制作一些东西,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学习新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孩子去思考,激发求知欲,满足成就感。

十四、接触社会的经历

每个孩子都是社会的一员,面对的是整个社会。他们应在社会中认识自己,接触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并且有自己的总结,自己的感受。

孩子不应该只有学生这个身份,他们理应参与社会活动。事实上,我们的孩子接触社会的机会太少了。真正踏入社会的时候会紧张,会无所适从。

孩子们需要真正体验向陌生人求助、问路、自己做预算、自己学习乘坐当地的公共交通,当然是在安全的前提下。

8-2c50c6.jpg

十五、失败的经历

通过一些事情,让孩子面对失败,或者说让孩子有失败的感受,这样会让孩子对自我认知有反思。

但一些父母比孩子更接受不了失败,有时孩子面对失败时并没有太大的反应,但父母却非常在意。最后选择逃避的往往都是爸爸妈妈。这样的一种逃避,是孩子成长最大的障碍。

十六、被拒绝的经历

中国的父母特别害怕拒绝孩子,有些对孩子非常溺爱,因为他们觉得,拒绝了孩子,就是不爱他的表现。

如果孩子从来没有被拒绝过,他的人生是非常脆弱的。如果12岁以前没有这种经历,以后年龄渐长,离家庭的保护越来越远,这时候体验拒绝,心理承受能力比起同龄人要差很多。

6-8c172b.jpg

[图像来源:网络]